12月10日,腾讯新闻、腾讯财经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,举办首期腾讯财经愿景思享年会,本次活动以“以智提质 论达未来”为主题,在2024岁末之际,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做宏观展望,为中国经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张健华就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发言。
图为张健华
我最近带着学生做了一下分析,从疫情以来到2023年底的消费,用的是平台上的数据,从这个数据看消费,你提到的发展型消费整体来说是下降的。我们讲的基本消费需求、生存型的需求保持住了稳定,而发展型消费还是下降的。
这里面的问题,既有结构性的,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不到位等,此外还有消费能力问题。我们研究发现还是跟整体收入水平有关,到底是要提收入,扩大消费,还是通过消费反过来刺激生产,能够增加收入,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。这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,这一轮财政政策刺激,其实讲刺激好像更多的还是在解决政府的债务,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,直接投到消费领域的不多。
我们现在说刺激力度够不够,有可能大家认为财政上还有很大空间,我们提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很多年了,力度似乎总感觉不够。货币政策方面,12月9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
回忆一下从我从央行参加工作以来,我们国家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这是第二次,上一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,其它时期我们一直讲的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。稳健是可以偏左偏右,即使想宽松的时候,最后写进文件永远都是稳健的,只不过执行时往左偏一点宽松,要紧就往右边偏一点。
今年第二次用“宽松”二字表述,我个人判断明年货币政策方面肯定是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力度。就我个人在央行工作这些年经历来看,如果单论货币政策力度,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(特别是名义利率)工具,近两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比较宽松了。国际大趋势来看,可以看到未来财政政策是一样的,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,全世界都是如此,中国是不是要走这条路?你走这条路之后,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?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有没有良好的配合?后续能不能往回收敛,最后宽松政策总是要退出,我们怎么样去退出?我们的金融体系和美国有所区别,做法也会有所不同。
我个人觉得,明年的宏观经济需要足够的刺激力度,宽松的货币政策究竟到什么程度,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有一定限度,因此前面的适度两个字很重要。适度宽松意味着不会无限宽松,要结合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,要考虑到用哪些工具,是结构化的直达工具,还是用总量工具,还是更好的价格型工具,还是各种工具更加有效的组合。
价格型的工具对于引导全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会更加有效,直达工具起效快,但对央行要求也更高,往往需要央行找的点是准的,既要提高效率,又不能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。
我们的刺激点和改革要怎么样结合,最后找到真正应该发力的点,无论对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,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,都很重要。这一轮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。地方政府债务大头是欠银行的,还有一部分欠了一些中小企业、供应商的。还回银行的钱,确实面临着新贷款有效需求不足问题。目前贷款利率已经降了很多,处于历史低点,但仍贷不出去,表明我们现在的价格工具作用不是太明显了。尽管我们还有降息空间,但空间有限。未来调控是不是靠更多的数量型工具?这又面临着总量调节还是结构性的调节,如果结构性的调节多了,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扭曲市场化的资源配置。